如果你翻开一本物理杂志或观看科学纪录片,常常会听到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。宇宙据说是从一次炽热的“大爆炸”开始,随后膨胀并冷却,现在正被暗能量推向孤独的未来。但当故事变得最有趣时,专家们却往往会放松下来说:“……其实,我们并不知道。”
这可不是偶然。科学是有规则的:如果你无法测量它,就不应该声称它。这样的严谨使物理学保持诚信,但也意味着那些大胆的统一理论常常悬而未决,无法命名。我们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全景图,而是一块块拼凑:膨胀论、零点能、暗物质、暗能量——每个概念都是单独描述,暗含着“肯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将这些联系在一起,但我们无法明确说明。”
近期的科学作家的文章常常强调这种紧张关系:
-
关于“虚无”: 即使你把宇宙中所有的粒子和辐射都剥离掉,依然无法获得真正的空旷。空间本身依然充满了能量。
-
关于大爆炸: 我们称之为大爆炸的高温高密度状态并不是一切的开始。在它之前,某种东西——一个场,一个能量——已经膨胀,为我们现在所见的宇宙播下了种子。
-
关于宇宙历史: 大爆炸解释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——星系、恒星、行星——但同样依赖于未知的事物:推动膨胀的暗能量、播种结构的波动、开启一切的神秘膨胀场。
主流科学对这些真相小心翼翼,尽量测量能测量的,承认不能测量的。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,这往往像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悬念:如果虚无可以是空的,如果大爆炸不是开始,如果能量是空间固有的——那么更深层的现实是什么呢?
这就是全宇宙理论 (OT)的介入之处。
全宇宙理论提出,在所有这些碎片背后,存在一个统一的基础:O场。这个场从未缺席,即使在虚无中也是如此。它的激发产生了暗物质;它的熵变化表现为暗能量;它的涟漪塑造了宇宙网络。大爆炸并不是一切的开始,而是O场激发出一个新的时空泡的时刻,伴随着我们从物理学中认知的粒子和力量。
换句话说,O场就是主流文章所描述但又犹豫不决的那部分。当科学目前看到的是断裂的谜团时,全宇宙理论提供了一个连贯的故事。它并不否认膨胀的证据、宇宙微波背景、结构形成的现象。它拥抱这些现象——但把它们置于一个更大的框架中,让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基础现实。
科学家们必须按照设计停留在“我们不知道”的阶段。而全宇宙理论则大胆地说:也许我们确实知道,如果我们把这些点连接起来。
大约六个月前,我完成了全宇宙理论小册子的第一版:"全宇宙的运作方式"。当时,我的目标很简单:把脑海中的想法写出来,看看我觉得需要连接的“点”是否真的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图景。写作的过程更多是为了测试自己与一组人工智能的合作——我能否在不违背科学家已知的情况下,表达出物理学围绕着一个统一场的直觉?
自那以后,我回到了主流文献中,试图拆解自己的想法。如果O场只是一个方便的故事,我肯定会找到证据来推翻它。然而,经过大量阅读,我发现的主要是相反的:O场的概念只是重新框架化了已经在说的内容,将分散的部分——膨胀、真空能量、暗物质、暗能量——串联成一根线。一个关于多个宇宙如何产生和消逝的单一理论,就像水中沸腾的泡泡。科学依然是科学;只有故事变得更清晰了。
回首过去,我意识到第一本小册子可能没有很好地传达给两个不同的受众。对于普通读者来说,深入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难以理解;对于科学家来说,这本小册子缺乏研究论文的正式结构,没有引用和技术细节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在两者之间显得不太适应:对一方来说不够轻松,对另一方来说不够严谨。
也许这就是出第二版的好理由。或者甚至可以有两个第二版:一个用简单的语言写成,给好奇的头脑一个引导游览;另一个则更像一篇学术论文,具有适当的参考、紧凑的框架和评审。两者讲述同样的故事,但用最适合各自读者的语言。
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,甚至可能很久。与此同时,享受已有的内容吧:全宇宙的运作方式 的PDF或EPUB版本在这里。